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

從"思鄉曲"想起

       國內親友經微信發來小提琴獨奏曲"思鄉曲",一曲聽罷,想起六十年前的往事。
        那時我在家鄉剛上初中,校長室不時傳來悠揚的小提琴聲,是校長在拉小提琴,我们幾個同學駐足傾聽,一曲奏罷,我鼓起勇氣問校長:"那麽好聽,是什麽歌?""馬思聰的"思鄉曲",馬思聰,我們海豐人,音樂家。"校長自豪地説。接着,從抽屉裡拿出簡譜,递給我們,并教我們唱這首歌。從此,我知道我們有位鄉賢叫馬思聰,他作了一首很好聽的歌"思鄉曲"。
        "思鄉曲"旋律優美,略带忧傷,如詩如訴的歌詞動人心扉,道盡因戰亂而離鄉背井的游子們的鄉愁:"當那杜鵑啼遍,聲聲添鄉怨;更堪那流水嗚咽,南國多情的孩子啊,......你還在嘉陵江邊徘徊?那邊是可愛的故鄉,就是有水鳥翱翔的地方,那白雲映紅荔村邊,孩子你為什麽不回家?為什麽不回家?"
       "思鄉曲"是馬思聰於1937年在重慶創作的小提琴曲"内蒙組曲"(原叫"綏遠組曲")三個樂章中的第二章,第一章"史詩",第三章"塞外舞曲",是馬氏的成名作,也是飲譽中外的優秀中國小提琴代表作,文革前中央電台對海外僑胞廣播的前奏曲就是"思鄉曲"。
     馬思聰早年負笈法國,在巴黎學習小提琴,是我國第一位小提琴演奏家;後來又再去巴黎學習作曲,回國後的幾十年勤於教學及創作,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,但我所知極少,除"思鄉曲"外,童年時唱過由他作曲的"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",還有一首小提琴獨奏"牧歌",由盛中國演奏的"牧歌",百聽不厭,回味再三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馬思聰雕像,座落於海豐縣城"文天祥公園"

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

蕃薯餅

          晚飯時剩下幾小塊蕃薯,棄之有點可惜,留至下餐又怕變質,於是决定自製蕃薯餅。
          蕃薯餅是我童年時的美好記憶之一,當年在家鄉生活,物質貧乏,生活困難,蕃薯是主要食粮,青黄不接的日子,蕃薯都吃不飽,長年累月,除了吃蕃薯還是蕃薯,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上幾頓米飯,日子真的過得很沉悶,母親有時也會變些花樣,製作蕃薯粿、蕃薯餅,點綴一下沉悶的生活。
         蕃薯粿、蕃薯餅,有時還作為手信,送給親朋,我印象最深的是,每逢堂姑姐回外家,母親總會煎蕃薯餅給她带回家,同時也留一些给我们兄弟吃,那是童年最美味的零食。
         堂姑姐的父親早逝,母親带着两個兒子遠涉重洋,去馬來亞謀生,却把女兒送給人家當童養媳。堂姑姐沒有外家,就把咱家作親外家來往,我父母親也很疼愛這位堂妹,每逢堂姑姐回外家,總要留她住幾天,離開時給带上一點手信,如給姑丈带點烟酒外,母親會特地煎蕃薯餅,带給堂姑姐的孩子們。
         吃着親手製作的蕃薯餅,仿佛又回到童年的家鄉;仿佛看到母親製作蕃薯餅時的身影;仿佛又看到堂姑姐拿着手信,依依不捨的情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