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

從"天下為工"說起

       香港有個政黨叫工黨,通街掛著大幅宣傳標語:"天下為工",工者,打工仔也,即工人階級。天下為工,社會的一切從服於打工仔,從服於工人階級,一句話,工人階級大哂。這使我想起四十年前內地文革時,最高領袖提出的"工人階級領導一切",也是工人階級大哂。"天下為工","工人階級領導一切",異曲同工。
        工人階級領導一切,是階級鬥爭理論的產物。內地建國後前三十年,以階級鬥爭為綱,政治運動不斷,內鬥連綿。解放初期,在農村進行土地改革,鬥地主,分田地,實行耕者有其田,貧僱農大翻身。接著,在城市對工商業者,即大小資本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,將私有工商企業公私合營,繼而收歸國有。當所謂剝削階級被打倒之後,最高領袖還不放心,擔心剝削階級復壁,紅色江山不繼。於是,將矛頭指向知識份子,一埸"反右"運動,將數以百萬知識份子打成右派,下放勞動,家破人亡者不計其數。接著,在農村成立人民公社,將土地收為國有,農民變成真正的無產者,沒有生產資料的農民,積極性大受挫折,致農村生產力大幅倒退。不久,發生了三年大飢荒,數以千萬人餓死。
        三年飢荒之後,糧食及農副產品供應略見好轉,老百姓在在需要休養生息時,最高領袖急不及待提出"千萬不要忘計階級鬥爭"、"階級鬥爭要年年講,月月講,天天講"。不久,文化大革命爆發了,一大批曾跟隨最高領袖南征北戰、出生入死的老幹部,被打成"走資派",被鬥垮、鬥臭。結果,全國陷入無政府狀態,工農業生產幾近停頓,社會秩序大亂。這時,最高領袖提出"工人階級領導一切",從政府機關到廠礦、企業、單位,都由工人駐進領導,外行領導內行,亂上更亂。
       階級鬥爭為綱,折騰了中國人民三十年,結果是工農業生產大倒退,國民經濟瀕臨崩潰,市埸物資極度缼乏,國窮民困,1978年,中國大陸的人均GDP全球倒數第二。
       中國人民在經歷過這麼慘痛的教訓之後,才下定決心摒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國策;才下定決心開放改革、發展經濟。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,終於擺脫貧窮落後,解決溫飽,進而奔向小康。
        這一段歷史,上了年紀的中國人,包括咱香港人都記憶猶新。提起"階級鬥爭",人們心有餘悸。可在今天的香港,卻仍有人在炒階級鬥爭的冷飯,不時挑起勞資矛盾,提出比當年的共產黨更激進的主張;更有政客鼓吹香港不搞革命就沒有第二條路可走。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。信這些政客,香港還有好日子嗎?
        

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

行山樂

青衣回歸徑紀念亭

曲徑通幽
 

眺望青馬大橋

          深秋初冬,天高雲淡,涼風送爽,是行山遠足的好季節。本港雖是彈丸之地,但卻擁有多條遠足行山路徑,比較出名的有四大遠足徑:麥理浩徑、韋奕信徑、鳳凰徑及港島徑,還有百餘條自然教育徑、郊遊徑、家樂徑及緩跑徑,遍布港九、新界、離島,為市民提供健身運動、假日郊遊、合家遊樂的場地,不少市民因此而培養出行山健身的習慣,我就是其中一員。
        年輕時,每到秋冬季,經常與友儕一起去遠足行山,令我印象較深刻的一條路線,是從梅窩行至東涌。早晨從中環統一碼頭乘船去梅窩,從梅窩起步,沿蓮花山東麓向北進發,翻越幾座山嶺後,約於中午時分到達北大嶼山海岸,即今天通往機場北大嶼山公路旁的山坡,居高臨下,腳下是風平浪靜的屯門海,遠處是屯門新市鎮及元朗平原。再沿北大嶼山海岸的山路向西行走,經過一些鄉村、田園,於黃昏時到達東涌。在天后廟前空地略作休息後,繼續登上東涌炮台的山坡,當年還沒有興建機場,在東涌炮台的山坡上向西北眺望外伶仃洋,波煙浩渺,天水一色,漁帆點點,海鳥飛翔,夕陽西下,紅霞滿天。唐代文學家王勃在其"滕王閣序"中描述的"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,漁舟唱晚"的景色,就在眼前,如詩如畫的夕照令人陶醉。
        二十多年前,我遷至荃灣,秋冬時,幾乎每個星期天下午都去行山。從油柑頭沿引水道西行可達深井;東行可到荃錦公路,沿公路上行可達川龍;過公路沿引水道東行六公里就可達城門水塘。在荃灣的第一個元旦,我沿引水道從油柑頭走到城門水塘,再繞城門水塘走一周,我戲稱為新年行大運。第二年元旦,邀幾位老友新年行大運,繞城門水塘走一周外,還登上針山,再在水塘邊的山澗煮山水沖茶野餐,休閒自得,一樂也。後來大家覺得元旦舉辦這類活動很有意思,決定每年元旦日都來行大運,并邀請更多的同事參加,這幾年的參加人數已達二十多人,屈指一數,元旦行大運已舉行了22年了。
       退休前,我遷至青衣,居所後面的山巒,就有一條自然教育徑,修建於1997年,也稱回歸徑。我每天清晨上山,晨光熹微,半個小時登上山頂,一輪紅日升起,萬道霞光灑滿大地,一片勃勃生機,令人心曠神怡;在山上的樹蔭下耍太極、做運動,出一身汗,令筋骨鬆弛,精神振奮;運動之餘,與晨運友天南地北聊天吹水,自有一番情趣;然後沿山脊路徑從另一山坡下山,沿途欣賞汀九大橋、青馬大橋雄姿,眺望藍巴勒海峽及青山海灣的良辰美景,不油讚嘆:香港如此多嬌!
1969年冬遠足大嶼山(梅窩至東涌)
 
 

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

夢境家園-黃姚古鎮

小橋、流水、人家

古建築之一:司馬第

詩境家園
 

古建築之一:吳氏宗祠

古榕樹

 
古民居
 
 

明代的古戲台
 

         黃姚古鎮,位於廣西省賀州市昭平縣境內,距賀州市48公里,距桂林市200公里。黃姚已有千年歷史,發祥於宋朝開寶年間(972年),興建於明朝萬歷年間,鼎盛於清乾隆年間,因鎮內居民以黃、姚兩姓居多而得名。
        黃姚古鎮處於漓江下游,典型的喀特斯地貌,周圍奇峰聳立,清流環繞,古樹參天,自然環境相當優美。由於過去交通不便,鎮內仍保留不少明清時代的古民居、古建築,如鎮入口處的一座古戲台,據說是明朝時的建築。據介紹,鎮內有"六多":山水岩洞多、亭台樓閣多、寺觀廟祠多、祠堂多、古樹多、楹聯匾額多。眾多的古民居、亭台樓閣、寺觀廟祠與優美的山水風景巧妙結合,構成一幅幅如詩如幻美景,故黃姚有"詩境家園",或"夢境家園"的稱譽。
 

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

九龍城寨 ("九龍城憶記"六)

1898年的九龍寨城


         九龍城寨,原叫九龍寨城。這裡原臨九龍灣,宋朝時就在這裡建立防衛海盜的據點;1810年清政府在此建炮台,稱九龍寨炮台;1840年鴉片戰爭,清政府割讓香港島給英國,1843年在九龍半島設九龍巡檢司(九龍司),并於1847年建成周長199丈的石城一座,稱九龍寨城,并在城內建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巡檢司的官署各一座,即俗稱衙門,另建士兵營房、火葯營、軍械庫等建築物十多座,城內有駐兵,有居民。後來港英政府划分區域時,將九龍寨城附近的地方稱為九龍城,又將九龍寨城改稱為九龍城寨。
         1898年,英國強迫清廷簽訂"展拓香港界址專條",租借界限街以北、深圳河以南土地(即新界),清廷提出保留對寨城治權的條件,英國答允。於是,九龍寨城不屬租借範圍,仍為清廷管治,但英國一直沒有放棄佔據寨城野心。1899年,英國派兵接管新界,派兵驅逐寨城內的清官員及駐兵。從此,中國、英國及香港政府皆不管,寨城成為"三不管"地區。
         1941年,日軍侵佔香港,拆除城寨圍牆,將磚石用來擴建啟德機場。二次大戰結束後,香港人口劇增,有人將城寨內的石屋、寮屋拆後建樓,至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,整個城寨已如春筍般轟立起高樓大廈,有的高達十五、六層。這些大廈的建築,從設計、施工、落成入伙,都不用經過政府批核、監管,欠缺穩妥的地基工程,又沒有電梯,更沒有走火梯及其他消防設施,密密麻麻,擁擠不堪,危機四伏。
         城寨內一直是罪惡溫床,香港警察不能進入執法,這裡的黃、賭、毒相當猖獗。我在九龍城工作時,因業務偶爾進出城寨,親眼看到城寨內的情景:整條光明街幾乎都是白粉檔,公開追龍吸毒,滿街都是瘦骨嶙峋的道友、仙姑,有的道友已病入膏肓,接近死亡,索性躺在街上等死,相當恐怖;龍津道附近有一間寮屋式的戲院,專跳脫衣舞,戲院附近賭檔林立,麻雀館、牌九檔、番攤、煙格都有;屋檐下,站著濃粧的中年妓女,三五成群,有的就是仙姑,見陌生男人經過就會主動搭訕拉生意。城寨內還有不少工場、作坊,紡織廠、染廠,魚蛋、麵食、餅食作坊。此外,這裡的無牌牙科也成行成市。
        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有關香港問題的"聯合聲明"之後,1987年,港英當局在中國政府同意下,宣布清拆城寨,居住在這裡的三萬餘居民獲得妥善的安置、賠償,1994年清拆完成,1995年在城寨原址興建"寨城公園",與賈炳達道公園連在一起。原九龍寨司衙門得以保留并全面復修,成為公園的主要古蹟,也是公園內的主體建築物;園內亭臺樓閣,水木清華,一派江南園林景緻。寨城公園外的賈炳達道公園,樹木婆娑,綠草如茵。偷得浮生半日,到此一遊,懷古撫今,能不讓人唏噓乎?("九龍城憶記"全文完)




遷拆前的九龍城寨

遷拆前九龍城寨臨東頭村道一景,無牌牙醫成行成市。

現在的九龍寨城公園正門(南門)

經修茸復原的九龍寨城中的衙門

衙門內進正廳

在九龍城寨出土的古炮

九龍寨城公園一角

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

龍城街頭看明星 ("九龍城憶記"五)

位於獅子石道的影聯會
     上世紀香港被譽為"東方荷李活",製作了很多叫好叫座的電影,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電影工作者,有的甚至進軍荷李活,如吳宇森、周潤發等,揚名國際。而上世紀四、五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製片廠,卻多在九龍城聯合道何家園一帶,聯合道、嘉林邊道及太子道住著一大批明星,九龍城也成為電影工作者聚腳的地方,獅子石道的"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"就印證了這一段歷史。
        "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"原由一班粵語電影工作者倡導,於1949年7月10日成立,旨在:"聯絡同仁感情,發揚電影藝術,促進同仁康樂。",創會會員367人,包括當年粵語電影中的精英,其中有吳楚帆、白燕、張瑛、黃曼梨、盧敦、唐滌生、薛覺先、羅品超、關德興、曹達華等。後來擴展至國語電影人,最後擴展至電視、電台及話劇界。"影聯會"成立初期,為籌建永久會址,先後拍過四部電影:"人海萬花筒"、"錦繡人生"、"豪門夜宴"及"男男女女",編、導、演全義務,分文不取,其中"豪門夜宴"首映時曾轟動一時,成為當時票房最高影片,之後曾兩度重映,重映時我曾看過此片,至今仍留著深刻印象。"影聯會"會址於1966年落成,樓高六層。
         在九龍城街頭,隨時會碰到明星,甚至是大明星,我就多次碰上沈殿霞、鄭裕玲、盧海鵬、周潤發。看到發哥那次,是在街市附近的一家南貨店,我當時去街市買菜,見那裡人頭湧動,好奇走近一看,原來是發哥在選購大閘蟹,引起發迷圍觀。記得一個冬天黃昏,我在聯合道等1號巴士去旺角,竟與石堅一起排隊上車,有乘客與他開玩笑:"點解大老板也來迫巴士?"石堅笑瞇瞇說:"拍戲者",記憶中當時石堅正在拍電影劇"狂潮",扮演商界大亨。有個早晨,我去九龍仔公園晨運,碰上吳楚帆,他住在九龍塘獨立大屋,已移居加拿大,偶爾返港,在九龍仔公園晨運,當年的吳楚帆神采飛揚,聲如洪鐘,與晨運友高談闊論。吳楚帆是我的偶像,我在內地上中學時就看過他主演的電影"寒夜"、"十號風波"及巴金名著"春"、"秋"等。
         六十年代後,製片廠搬遷至西貢清水灣,很多從業員入廠拍戲,都在九龍城聚散,福佬村道的"洞天冰室"及"添樂園"就是他們的落腳點,開工前在"洞天"集合,吃早餐喝咖啡,收工後多在"添樂園"吃晚飯或宵夜。我在九龍城工作時,午飯後有時會與同事去"洞天冰室"喝杯奶茶,多次在此碰見諧星伊雷,惜伊雷英年早逝。"洞天冰室"已結業多年,而"添樂園"至今仍在營業,不過由以前兩個地舖縮為一個地舖,也許與影視從業員不再在九龍城聚腳有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