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

行山樂

青衣回歸徑紀念亭

曲徑通幽
 

眺望青馬大橋

          深秋初冬,天高雲淡,涼風送爽,是行山遠足的好季節。本港雖是彈丸之地,但卻擁有多條遠足行山路徑,比較出名的有四大遠足徑:麥理浩徑、韋奕信徑、鳳凰徑及港島徑,還有百餘條自然教育徑、郊遊徑、家樂徑及緩跑徑,遍布港九、新界、離島,為市民提供健身運動、假日郊遊、合家遊樂的場地,不少市民因此而培養出行山健身的習慣,我就是其中一員。
        年輕時,每到秋冬季,經常與友儕一起去遠足行山,令我印象較深刻的一條路線,是從梅窩行至東涌。早晨從中環統一碼頭乘船去梅窩,從梅窩起步,沿蓮花山東麓向北進發,翻越幾座山嶺後,約於中午時分到達北大嶼山海岸,即今天通往機場北大嶼山公路旁的山坡,居高臨下,腳下是風平浪靜的屯門海,遠處是屯門新市鎮及元朗平原。再沿北大嶼山海岸的山路向西行走,經過一些鄉村、田園,於黃昏時到達東涌。在天后廟前空地略作休息後,繼續登上東涌炮台的山坡,當年還沒有興建機場,在東涌炮台的山坡上向西北眺望外伶仃洋,波煙浩渺,天水一色,漁帆點點,海鳥飛翔,夕陽西下,紅霞滿天。唐代文學家王勃在其"滕王閣序"中描述的"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,漁舟唱晚"的景色,就在眼前,如詩如畫的夕照令人陶醉。
        二十多年前,我遷至荃灣,秋冬時,幾乎每個星期天下午都去行山。從油柑頭沿引水道西行可達深井;東行可到荃錦公路,沿公路上行可達川龍;過公路沿引水道東行六公里就可達城門水塘。在荃灣的第一個元旦,我沿引水道從油柑頭走到城門水塘,再繞城門水塘走一周,我戲稱為新年行大運。第二年元旦,邀幾位老友新年行大運,繞城門水塘走一周外,還登上針山,再在水塘邊的山澗煮山水沖茶野餐,休閒自得,一樂也。後來大家覺得元旦舉辦這類活動很有意思,決定每年元旦日都來行大運,并邀請更多的同事參加,這幾年的參加人數已達二十多人,屈指一數,元旦行大運已舉行了22年了。
       退休前,我遷至青衣,居所後面的山巒,就有一條自然教育徑,修建於1997年,也稱回歸徑。我每天清晨上山,晨光熹微,半個小時登上山頂,一輪紅日升起,萬道霞光灑滿大地,一片勃勃生機,令人心曠神怡;在山上的樹蔭下耍太極、做運動,出一身汗,令筋骨鬆弛,精神振奮;運動之餘,與晨運友天南地北聊天吹水,自有一番情趣;然後沿山脊路徑從另一山坡下山,沿途欣賞汀九大橋、青馬大橋雄姿,眺望藍巴勒海峽及青山海灣的良辰美景,不油讚嘆:香港如此多嬌!
1969年冬遠足大嶼山(梅窩至東涌)